本篇文章1182字,读完约3分钟
继保险、房地产之后,教育培训类广告成为手机客户最常收到的另一种垃圾邮件。 课外辅导和培训机构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课外辅导的爆发,从几年前的北京等大城市,到二线城市,现在扩展到了县级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在许多县,孩子们也参加了一对一的辅导班。
课外辅导和培训机构不属于教育部门,但其涉猎范围是教育,其产品的首要对象是中小学生。 这是因为,一个中小学生一旦参加课外辅导,他实际上进入了与教育有关的两个系统。 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课外辅导机构,如果两个系统互补,互利双赢,那么还做得不错,但是如果害怕,两个系统读各自的《教育经》,学生从中就不合适了。 在当前形势下,正是可怕的后者——许多课外辅导机构读的完全是另一部《教育经》。
“考什么学什么”
目前,我国主流教育理念是改变应试教育的结构,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深化课堂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以期改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的现状。
但是,至今课外辅导机构仍以“应试”为旗帜。 “考什么学什么? 独家秘闻、独家问题、百状元推荐工具、一线名师课程体验! “用20%的时间提高80%的成绩……”“提分才是合理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为各学子解决烦恼……”。 在频繁发送到手机的两封邮件中,“通过考试学习什么”显得异常耀眼。
“现在的课外辅导机构以家长对孩子要求高分的心理为目标。 去年寒假,我为孩子补课花了一万多块钱,其实没什么效果。 ”。 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虽然效果不好,但必须继续上课外辅导班,成为了中小学生生活的常态。 小罗想起今年年初,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时候,他每周上三个数学补习班,去两个英语补习班,周末两天,只能休息一个下午。 普通学校的日子里,放学后也匆匆吃快餐,去课外班的教室,经常晚上9点回家。 他说,班上40个同学中,有30多个是这样“学习”的。
罗先生所说的“学习”,其实也没有成为系统。 这几周的学习是为了“进入美丽的数学花园”的杯子,其他几周是为了“希望杯”的数学竞赛,还有据说含金量很高的训练机构自己举办的比赛,林林总总,真的是“学习什么”。
这样的“应试”经,无处不在,无处不在。 以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为例,从12月底到次年3月,培训机构发布了“名校合同考试”。 3月到5月是“名校特待生考试”。 5月到7月是“中学分班考试”。 8月到10月是“准备期中考试”。 11月到12月是“冲刺期末考试”。 终于到了寒假,从1月到2月,“通过期末考试弥补空缺,为新学期取得好成绩冲刺”。
这只是一个小生源,到了中考、高考的学生,“应试经验”就更有邪念了。 作者:光明日报
扫描关注
媒体网站的官方网络邮件
扫描关注
媒体网站的官方微博
扫描关注
新鲜的ios二维码
扫描关注
新鲜的安卓二维码
提供信息线索,和我们一起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热线: /
标题:“提前学习扼杀孩子积极性”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y/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