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1字,读完约8分钟

每年高考前夕,网络上的一些不良机构和不法分子都会借高考之机炒作虚假新闻,误导考生和公众。 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室、公安部等部门,整理了近年来频发的高考假新闻,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杜绝网络谣言、上当受骗。 希望各网站不要为谣言提供平台,不要传播谣言,以免读者相信谣言。 和本篇一起看↓↓

1

盲目相信“神押题”,考生流下两行眼泪

每年,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和交流群销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回答”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新闻,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客户付费 有些无赖声称可以花钱雇“犯人”进行替代考试,也有人以发送“样本问题答案”的名义向客户端电脑和手机发送病毒,窃取客户端新闻。


示例

年6月12日,山东济南警方破坏网络销售高考押题试卷,向考生家长骗钱事件。 民警说,数万元一组的高考押题试卷,其实是嫌疑人李某花了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的普通试卷。 李某利用家长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热心心理,冒充某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出售所谓的“高考试题试卷”,从多位家长那里骗钱共骗了10多万元。 年7月,红星信息显示,一名大学生在高考中被判处犯人刑期为4年6个月。

提醒注意

高考试题是国家绝密级材料,保管和运输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 考生和家长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也不应该相信能够提前拿到高考真题和答案的言论。 请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的“大学入学考试问题”“绝密回答”等。 购买机密资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和其他帮助”“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非法销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问题、答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的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确定,在高考、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等4种“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罚金。

2

因为对招生政策很了解,骗子只能绕道而行

不法分子经常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实施诈骗。 有人主张不需要看分数,花钱就可以了。 有人吹嘘自己可以获得某所大学的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价格,收取较高的“定向费”。

示例

李某在朋友交往中,得知高某独生子女即将高考,告知叔叔在北京知名高中担任教授,可以通过“内部指标”送孩子上大学,只需要付钱就可以了。 一个孩子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能上三个系。 不甘心的高某向李某求助,应对方要求支付了15万元的“活动”经费。 高氏也拿到了李先生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与此前的约定不同,通知书上的录取学校是一所不出名的学院。 对此,李先生解释说,孩子暂时在该学院接受军事训练,结束后,可以进入以前说过的名校读书。 但是,军训结束后,孩子仍然在这个不知名的学院学习。 而且,高某知道,该学院面向社会招生不仅局限于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也不能提供国家承认的学历,与李某主张的知名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发现被骗后,高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最终,李某被法院认定实施了诈骗罪,并被判刑。 此前诈骗的十几万元也被高某归还,此时距离高中入学已经过了几个月,其他落榜的考生也早就开始复读了。

“提醒!高考倒计时,这些谣言勿信(附防范贴士)”

提醒注意

高考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经过40多年的改进,中国已经建立了科学规范、监督力度、客观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高考录取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严格执行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不会向父母收取高额费用。

3

网上经常有虚假新闻,让读者刮目相看

以前高考期间,网上经常报道××考生丢失的消息。 众多读者为考生着急,迅速在群里或微信朋友圈转发,在短时间内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论。 不法分子经常利用这个虚构的情景欺骗读者的同情,提供虚假的新闻,留下的手机号码往往是收费的音频电话。 如果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同时按下电话铃声进行操作,有可能陷入吸费陷阱。 也有读者在虚构的基础上捡到了“考卷”,借着高考的话题传播虚假新闻而备受瞩目。

例1

年高考前夕,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出现虚假新闻。 “捡到了高考的准考证,刘思宇,考点在实验高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思宇联系了这个号码1560633****。 我一定帮他群发吧。 这孩子一家一定会突然死去。 别扩散,扩散,耽误孩子的高考! ”从年“白倩”、的“杨雷雷雷”、“孙超”、“党喜龙”、年“刘明炜”、“刘明婷”等学习年的“刘思宇”,每年都失去准考证,文案照样套路。

例2

年,高考前夕,四川宜宾市读者发新闻说:“今天通过教育局,看到卡车上掉了一样东西。”并贴上了年高考全国试卷印章工艺纸袋的照片。 经读者通报,宜宾市公安局亲临港区分局,立即启动应对高考突发事件的业务规划,迅速开展了一系列落地验证工作。 经搜查、核实,这被贴在读者杨某虚构的复印件上。 杨某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而被调查。

提醒注意

建议看到同样的新闻,联系考生所在的中学和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通报电话进行确认。 如果没有确认,建议不要转发,不要打新闻联系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危险情况、疫情、警情或者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以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刑法修正案(九)》编造虚假危险、疫情、灾情、警察信息,在新闻网、其他媒体播出,明知是虚假新闻,故意在新闻网、其他媒体播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

考试的阅卷功能既严格又严格,切忌胡乱猜测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有人炒作某高考阅卷功能的工作,阅卷老师不分对错,乱评分。 事实上,发表这些帖子的人,大多都关注博学。 此外,一些高考成绩落差较大或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阅卷功能有问题,胡乱猜测。

示例

年高考前,“惊人的事! ! ! 中国高考试卷内幕,寒心啊! 》的复印件在网络上很受欢迎。 该文作者自称“山西某中学教师”,曾参加高考阅卷。 在阅卷过程中,一位阅卷老师为了跟上进度,无论对错都随意评分,而且复查者也没有发现问题,出现了“20分题给0分”的极端情况。 文案最后写道:“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未来,但阅卷功能是考生的关口。 考生能否顺利合格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和答题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考生的运气、阅卷情况。 ”。 这篇文章涉及高考文案,引人注目,在网上流传至少十多年,文案严重失实。 文案是为了“惊世骇俗”,每年高考后,总会被做好事的人传达出来。 年,教育部官网在盘点高考谣言时,为这篇文章打消了专业谣言。

“提醒!高考倒计时,这些谣言勿信(附防范贴士)”

提醒注意

考试阅卷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现行的高考“网上考核”模式,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 审计师必须通过“四关”,一个是资格关,审计师以高中教师、中学教师及教研员为主,对审计师的教学时间、教研经验、考核经验及专业技术作用等有具体要求。

二是培训关闭,所有考核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熟练掌握评分细则和要求。

三是考核关闭,所有考核教师必须通过考核流程、要求、系统操作、保密等考核,考核不关闭,不得参与考核。

四是在正式考核之前,所有考核老师都要进行考试考核。 也就是说,评教师要按照评分细则对样本卷进行考核,检查评分细则和宽度的严格把握情况,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所有合格者均可进行正式评审。

评分引擎通常实行“一人评分一题”“二评分制”,当“二评分”超出一定差距时,向第三位教师提出“三评分”,以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比较有效性。 评估系统还制定了严格的评估卷质量监控体系,对评估卷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与分析、及时报警与提示等,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和纠正。

标题:“提醒!高考倒计时,这些谣言勿信(附防范贴士)”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y/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