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0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何淼)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高考前、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整理总结了多年来关于“冷饭热炒”的考试阶段谣言。 高考成绩发布查询之际,三部门再次发布高考录取谣言和防范提醒:莫信谣言,只要通过省级招生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查询核查,“李鬼”一定会露出马脚。 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有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在阳光下自主接受监督,不可相信所谓“内部途径”的捷径。 所有招生新闻的咨询和录取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难以置信的“意外的喜悦”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热情、多而杂、侥幸的心理,通过手机、网络发布上大学的各种诱惑新闻,如奖学金、助学金、录取通知书等。 被送来的“意想不到的喜悦”,让一些考生和家长无法保持冷静,陷入了不法分子已经设置的陷阱中。 正确方法:考生应关注所在省份招生考试机构的官网(或微信公共平台等渠道),可按照公布的业务流程和查询方法,查询与本人录用相关的新闻,不得相信非正式消息。
二、不靠谱的“高收入志愿者注册指导专家”
与考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相比,尤其是希望高考时孩子能实现“跳鲤鱼龙门”的愿望,近年来商业机构逐渐涌入了志愿者注册指导市场。 各种环境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如“精准定位大学”、“成功与c9、985、211大学牵手”、“知名大学权威志愿者报告专家组成团队”、“志愿者推荐成功率> 99%”等。 专家被包装成“特约”、“首席”、“明星”、“金牌”等。 收钱更奇怪,还有39800元到5万元的套餐。 这些高收入志愿填报专家的指导是完全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其中不乏欺诈。
三、不靠谱的“钱学交易”和“特殊途径”
每年都有一些包装良好的所谓人脉广的“能人”“了不起的人”在高考期间活跃,他们自称是大学或省招收某导师的熟人,针对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落榜、家庭经济条件尚好的考生和家长 要知道,高校招生有严格的规范录取流程和监督机制,“能花钱上大学”是完全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的招生没有所谓的内部指标,高校的招生工作不仅要在校内监督,还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的监督下录取。
四、难以置信的“野鸡大学”
近年来,不法分子与正规高中的名字相近,或模仿正规大学的网站混淆是非。 此外,还招聘中国、北京、首都、华北、华东、财经、管理、经济等热门词汇虚构院校在网上进行招生诈骗。 教育部每年在官网公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未列入名单的为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或虚假学校,考生和家长必须认真核实,如有疑问,可与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
标题:“三部门再次发布提醒:高考录取特殊渠道不可靠”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y/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