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83字,读完约21分钟
主讲人:市博物馆管理员主讲时间:/06/18
潍坊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巨匠辈出,文献多,民艺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尽管8000年前、后李文化时代人类繁衍生息,至今历史隧道无限漫长,但文化传承却环环相扣,从不缺失。 夏商时期是夷夏交融的核心区域,方国林立,著称于史。 周初齐都今昌乐营丘,是早期齐文化的中心。 汉代郑玄编辑群经,融汇如今的古经,被誉为“神经”,门生数千人,其中刘熙、甄宇为博学通家,绵延衣钵,使当地成为全国经学中心之一。 南北朝时期隋唐民族文化激烈冲突融合,这里成为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 民俗学还是很有特色的,《汉书地理志》特选春秋时期赞颂青州峯山的狩猎《诗经·齐风还》作为齐风的典型。 临朐在西周出土太子鼎铭文章,堪比《诗经·蓼莪》,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明清这里成为山东文学艺术重镇,“海岱七子”、“诸城十老”、“高密三李”和冯惟敏、张贞、安远艺文名士珠映辉。 宋代金石之学已成风气,赵明诚《金石录》影响深远,清代后期享有“金石学在山之左”的美誉,山东省以汉县为中心。
潍坊”的名字与“维水”密切相关。 《尚书禹贡》中载有“海岱惟青州……维淞其道”。 “汉”最早见于先秦甲骨、金文和典籍中,“汉水”之名至今仍在使用。 隋皇6年( 586年),将汉河西岸的“胶东”县改为“汉水”,这就是“汉水”命名的开始。 大业( 605-618 )初年重新称为“维水”,“维水”的名字沿袭了约10年左右。 开皇16年( 596年)创立汉州,到大业3年( 607年)为止历经11年被废除。 唐代武德2年( 619 )第二次被推翻汉州,但8年( 625 )被废除,持续了6年。 宋代干德3年( 965年)第三次置汉州,明代洪武10年( 1377年)降为汉县,经过412年。 这样,隋、唐宋、元、明的汉州共计持续了约429年。 “汉县”的名字起源于明代,明清至建国前至今被潍坊维城统治。 1948年汉县解放,潍坊特别市和昌汉专区成立,1967年昌汉专区改为昌汉专区,1981年改为潍坊专区,1983年改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现辖奎文、维城、坊子、寒亭、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临雷、昌乐等12个区(市、县),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08.6万,是世界风筝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地理环境
潍坊地区以南的泰沂山脉、群岭逵、蓊郁流翠。 北渤海莱州湾、洪波细波形成冲积平原。 可以说左汉河右临淄水、山海包孕、涵泳万象、东方名区。
(一)泰沂山脉弯弯曲曲地连接着南境
泰沂山脉向东延伸,群峰似染,高峻。 县山主峰位于临朐县南境,依冈峪,上出重霄,海拔1032米,被誉为“东泰山”,闪耀天下五镇之首。 传说从黄帝时期开始,就有帝王参拜前的祭祀。 山东省建东镇县山神庙,堂前阙后,碑林丛。 《灵气所钟》是康熙大帝赋予的问题,《大东陪岳》是干隆高宗的御笔。 县山主脉以东,依次为城顶、马耳和九仙诸山。 主脉北侧,自西向东:仰天、逍遥、丸、苍、金关、浮烟与峡湾、嵯峨相接,松柏蓊郁。 沂山北侧进入丘陵地带,到海拔500-600米的北方,平原的沃野、作物一目了然。 重新审视北方:海滩像磨石、白盐山积、大海浩瀚、舟型桅杆。
泰沂山脉南侧的沂源骑子鞍山已经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迹,距今约30-50万年,绵延不断的高山阻挡不了早期人类探索的步伐。 绵延不断的泰沂山脉及其南北两侧的低山丘陵,是早期人类狩猎采集的理想区域。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作为蚕养殖迅速发展的无限宝地桑蚕丝绸业不仅为潍坊的古代文化特色,也为齐国所谓“衣冠带天下”的兴盛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莱州湾畔撞击平原
几千万年来,源于泰沂山脉北侧的众多河流浩浩荡荡,波涛回归渤海,在莱州湾南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 潍坊地区自西向东主要有淄、阳、弥、瑶、丹、桂、大、小、白波、虞、张面、洽、汉、密、胶和胶莱等16条河流。
汉河从莒县东北部的箕屋山开始,流经今天的五莲、诸城、安丘、高密、寒亭、昌邑注入渤海。 它的水流将近250公里,是潍坊地区最大的河流。 汉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冲积台地,这些台地紧邻水源容易汲取,但可以避免水灾,是古代人类繁殖的理想场所。 因此,汉河是今天依托潍坊而命名的河流,也是潍坊地区文化的母亲河。
由于河流搬运冲刷,以泰沂山脉沙粒和腐殖质为主体逐渐堆积在胶莱平原,海拔50-60米之间,因水土作用而变化的土壤团粒结构,使土质松软,适宜水分和肥料残留,为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早期农业文明的基础。
缓解广阔的莱州湾海口、无边无际的冲击滩涂,是人类早日发展海盐、养殖畜牧业的天然平台。
二、区域沿革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居住地——汉、白波、丹和弥河流域,在其中形成了以林龙岗为中心的北辛文化大型遗迹群。 寿光边线王和昌乐邹家庄两座龙山文化古城[五帝三代,潍坊地区文化重点为汉、弥河中游。 经过魏隋唐,潍坊文化中心有三个,即今潍坊市治、青州和诸城,形成鼎足之势,相互影响。 宋元明清发展很快。
(一)先秦
舜是东夷人,出生于诸冯(今诸城),诸城一带属于当时各国的核心区域。 夏太康失国,取代后羿、寒洽,寒国都在如今的寒亭。 汉城西南有夏封国的注乡、平寿,寿光东北有注灌。 今青州苏口屯商代有亚丑方国,北寿光为纪国,南临雷属逢国,东汉城平寿,昌邑为邓国。 西周齐都营丘位于今昌乐境。
春秋时代,临朐杨善出土春秋齐国的儿子土父壶[②],证明了当时儿子土父的封邑在这一带的可能性。 诸城西北都吉台遗址是春秋鲁国诸邑。 杞西周末期从河南搬迁到今昌乐东南缘陵后,定为今坊子黄旗堡。 战国时期,潍坊地区内齐国重要城市有今青州城阳、维城平寿、寒亭珐、昌邑高阳、高密度等。
(二)秦至南北朝
消灭秦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现在市界属于临淄、胶东、琅琊3郡。
西汉、郡、封国制并行,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的刺史部,是监察区。 今市境由青、徐2州刺史部管辖,隶属于齐、北海、琅琊3郡和甾族河流、高密度、胶东3国共计53个县。
将东汉、郡、县的二级制改为州、郡、县的三级制。 今市境由青、徐2州管辖,属于齐、乐安、北海、琅琊山4个国家,共有20个县。
继承三国魏、汉制,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今市境由魏国青、徐2州管辖,隶属北海、齐2国、乐安、城阳、东莞3郡共20个县。
两晋、十六国、政局动荡,政权更迭。 今市境先后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安帝隆安4年( 400 ),地回南燕,其政区建成,全部因袭。 晋代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现市境由青、徐两州管辖,北海、乐安两国、城阳、东莞两郡,共19个县。
南北朝时期,今市之境回归刘宋,北朝地属元魏。
南宋、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今市境由青、徐两州管辖,属于齐、高密度、平昌、北海、东莞5郡,共有16个县。
北魏统一北方后,今市境由青、胶、南青3州管辖,隶属于齐、北海、东武、高密度、平昌、东莞6郡、22县。
(三)隋至宋金
隋统一、文帝开皇三年( 583岁),实行罢工郡存州、州、县两级制。 隋炀帝大业3年( 607年),将州改为郡。 以隋炀帝大业8年( 612年)的政区建设为基准,今市境属于北海、高密度2郡共11个县。
唐初把郡县制改为州县制。 宗观十年( 636 ),又在州县上设立监察区,称为“道”。 玄天宝元年( 742 )改州为郡。 唐肃宗干元元年( 758 ),复改郡至州。 “安史之乱”后,地方采取了道州县三级制。 从907年到960年,为了“五代十国”时期,沿袭了唐制。 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741 )的行政建设,现在的市境由河南道管辖,属于青、密两州,共计7个县。
宋初的废道,除节度使职权外,所有州直属中央。 唐太宗至道三年( 997 ),在州上设立了介于监察区和行政区之间的“道”。 地方形成路、州、县这三级和二级之间的建设。 今境由京东路管辖,属于青、汉、密3州,共有9县。
金灭辽和北宋以后,仿照辽、宋制,地方行政建设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 今市境由山东东路管辖,隶属益都府和汉、密2州共9县。
(四)从元到民国
元代、行省的设路、府、州、县。 今市境由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益都总管府管辖,属于汉、胶、密3州,共9县(其中益都、寿光、临雷3县直属总管府)。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设立了京师、南京两直隶和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府、州、县3级。 今市境由山东承宣布政司管辖,属于青州、莱州两府,共9个县。
统一全国后,行政设置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而且,省府之间也设有各路。 今市境由山东省管辖,隶属于青州、莱州2府共9个县。
国民政府在行政建设初期遵循清制,1913年实施了省、道、县三级制。 今市境由山东省管辖,属橡胶东道,共9个县。 1925年,汉县、昌邑、高密、安丘、诸城、昌乐6县属于莱胶道。 寿光、益都、临朐3县属淄青道。 1927年开道,是省领县,现在市界各县(市、区)直属山东省。
三、文化史概况
潍坊地区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先秦古国、两汉经史、魏晋佛教、隋唐诗书、宋金名宦、元明道教和清代文学、金石艺术、珠壁映辉,为盛各代,为海角地区文化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占有地位。
(一)东夷文化发祥地
据解释,从寒亭前埠下、诸城六吉子庄后的李文化遗址开始,8000多年前东夷部落在潍坊地区生息繁殖。 诸城前寨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文,与莒县、安徽蒙城为同一体系,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复制品。 寿光龙山文化古城是当时全国最早发现的四座城堡之一,内外双层结构,至今国内少见。 文案城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两个重要标志,对文明传输的迅速发展、城市管制沿革有重要意义。 舜帝出生于诸风水,是东夷文化的优秀代表。 临朐西朱封看到的龙山文化墓葬,规模大、形制杂、陪葬品多、规格高、出土玉器精美,居全国第一。 由此可见,当地东夷文化不仅继承了有序的历史,而且在海角乃至国内及期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
夏初后羿和寒洽代替了夏政约四五十年,揭开过历史上所谓“禅让”的温情面纱。 这是中国历史上东夷族夺取华夏王权的大事,打破了天下一家、万世一系的王权理想,首次成为王朝更迭政治交替的典型。 这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后羿是东夷部落著名的首领,首要活动范围现在潍坊地区,但与嫦娥的悲伤故事,笼罩着历史和神话的迷雾,至今成为中国神话的源头。 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快速发展积淀,潍坊地区最早出现的东夷方国寒、注灌、注邓、平寿、莱、岚、邓小平、逢、纪、杞等,相互进行了对外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内涵,彰显了特色。 据文献记载,今潍坊地区东夷国族是夏商王朝东方最强大的敌对势力,多次征伐王师经安阳、冀州、新泰、青州到潍坊。 [③]亚丑是实力最强的活动中心,今青州一带的东夷方国,其墓葬规模大,青铜器精美、殉葬和出土钱币数量多,与安阳殷墟女子好墓不相上下。
(二)齐文化的心腹地区
姜太公初都营丘将潍坊地区由东夷国族变为齐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搬到临淄,由于突出的军事战术结构和海洋经济地位,该地区仍然是齐文化的腹地。
东部汉河与南境长城共同构成了齐国东境紧密相连的战术格局。 潍坊区内城阳、平寿、瓢、高密度、高阳等重要城市设有武库,构成军事武库防御带。 临嵌南境穆陵关是阻止莒滇吴越北上的军事要塞,也是齐国南下县沭江淮进行文化商贸交流的必要通道。 在雄关这里,两周时间漫长、文化交流不断、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趋于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齐文化构成中有许多海洋文化基因,文献被称为“海王之国”。 潍坊地区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滨海滩广阔,鱼、盐、水草资源丰富。 从新石器到夏商时期,这里的鱼盐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周末将成为齐国的鱼盐基地和牧场。 “官山海”是工商立国,鱼盐是其支柱,必须畅销天下。 另外将载入军事称霸、革车千乘、铁马万骟、海滨牧马备的史册。 这里发现了数百处商周时期的煮盐遗迹,也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货币从北向南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这充分说明了当时鱼盐商品频繁流通的史实和当地鱼盐在齐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认为潍坊地区的鱼盐和牧不仅是齐文化多元构成的第一基因,而且是其快速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三)两汉经学重镇
潍坊地区与齐鲁、上承稷下之风、博采洙泗神韵,随齐学东渐,汉代经学名入侵天下,呈一时之盛。 西汉菑川(今寿光)布衣公孙弘治世《春秋》至宰相,在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儒学地位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菑川田何是“易”学的第一传人,其弟子琅琊东武王同样为“易”而传。 琅琊县梁丘贺是“易”学六大流派之一“梁丘易”的创始人,安丘郎宗、郎音父子是“京氏易”的重要传承者。 琅琊东武人师丹、伏理又开了“齐诗”之师、伏氏之学。 伏理之后,世代传经,长达5600年,这在中国经学快速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经过数百年的快速发展,潍坊地区东汉经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进入了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高密的郑玄继承了当地经学的一脉相承,得到杜密孔融的奖励和表彰,西行京兆师从经学名家第五元和马融,身兼众家,集群经,结束了经学数百年的今古文之争,“删包囊大典,互联网众家,裁繁芜, 其一生说教,先讲徐州,后弟子东莱,门生桃李,名满天下。 门生安丘甄宇继承衣钵,聚在一起讲课,弘扬师门。 北海熙所着的《释名》与《雅》、《方言》、《说文解字》并称汉代四部重要训诂学著作。 安丘人邹原、管宁东汉末年为了避免战乱移居辽东,传授经典,对经学的传承、民族的融合以及辽东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潍坊地区的两汉经学,受先秦齐鲁之学,先有梁丘和伏氏,但郑玄是集大成者,融通今古,注经讲学,无论从经学文化到高度,还是人才的培养,潍坊地区确实是当时世界经学的重镇。
(四)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东方中心
潍坊地区佛教的传入和佛寺的创建都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 干隆《诸城县志建立考》中登载了寿圣寺碑云。 “敕封东汉明帝永平戊午( 58岁)、霓虹荣寺”如果可靠的话,虹榄寺比白马寺创建的时间( 67年)要早。 嘉靖《青州府志·寺观》、干隆《汉县志·坛庙》、光绪《临朐县志·艺文》都是当地东汉建立寺庙的。 由此可见,当地佛教文化传入的时期较早,影响广泛,毫不逊色于京都洛阳。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定都广泛固定,王慕容德封高僧朗公王号,给予优华礼遇。 安帝义熙八年( 412岁),高僧法显从印度经过浮海东,今从青州牢山(今青岛高山)上岸,青州太守李尼亲接,在青州呆了一年多。 当时,青州一带不仅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家望族的重要居住区,他们财力雄厚,修庙建寺,挖山挖洞,将当地佛教推向全盛。
南北朝时期,潍坊地区的佛教文化迅速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高潮。 青州、临朐、诸城、寿光、安丘等考古发现佛教造像1000余尊。 其中,青州龙兴寺的埋藏规模之大、出土图像数量之多、门类之全、技艺之精、留存之好居全国首位,因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诸城发现的东魏卢舍那丈八佛石雕像是身体最大的一尊,头部高132厘米,宽78厘米,重约2吨多。 佛面笑容,知足千年。 根据考古解释,青州为汉魏晋十六国时期以后佛教文化兴盛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南北朝时代由于地处东方,偏离战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各11人发达。 位于海上佛教传入的通道上。 码绅阀正在念一族,以及战乱让人们产生朝不保夕,进入空门祈求重生轮回的社会普遍心理。 于是佛屠、石窟的开、造像、颂法号成为空前的社会时尚,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结下诗句。 描绘当地佛教寺院的兴盛也不为过。 因为这包括青州为首的临雷、诸城、安丘、寿光、昌邑等,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东方中心。 这里交通便利,衣领徐淮贯通吴越,西近东魏北齐国都邯郸,因此佛教文化展现出与博采多元构成兼容的特色,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明清时期的文化重镇
潍坊地区文学发端甚早,先秦鼎彝碑文有韵。 东汉“建安七子”的孔融(北海相)、徐干(北海人)辞任雅翰,影响深远。 五代汉州文学名家韩熙载、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苏轼虽都是宦,但诗文佳作多有遗篇。 密州赵明诚夫人李清照是委婉的约语派的典型,被后人称为“语中女王”。 元末战乱后,随着明初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潍坊地区文学再次进入了良好的快速发展阶段。
明代前期,潍坊地区虽然由移民构成文化多元,但受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包孕,仍能继承当地文脉,文学博雅以科举进士名宦为主,昌邑黄福、临马愉悦(状宰相)寿光刘瑁。 明清两代当地世家与结社同为文学发展的两翼,临洮的冯氏文学世家自明代中期冯裕始,后世子孙克绍祖武,代有文学之士。 冯致仕后,在青州北郭禅林与7位挚友组成“海岱诗社”,自称“海岱七子”,追求“景言情即事辞、质与复杂、逸与兴、清新流畅、无艳”(④)的诗风,为当时的诗坛所新 冯裕四子冯惟敏特别擅长散曲杂剧,其作品小心民瘼,鞭丑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为明代散曲大家,这在中国曲坛占有地位。 万年来,以诸城地方致仕官为主体的《东武西社》创作十分丰富,其中丁惟宁的文学造诣最深,宁之子耀为文坛特征,创作了文学著作十余种,《续金瓶梅》在中国小说的迅速发展史上也占有地位
文学名家在《诸城十老》、《十老》中,是李澄中最有文名的,它与孔尚任诗文唱赏,相勉,与王士祯、田雯齐名,被誉为“山左三大家”。 安丘正宗着的《逍斋诗集》曹贞吉着的《珂学诗》、《珂雪语》等,《清史稿》评价“诗格逵练”,《四库提要》说:“其词大部分藏于风华,深得很。” 贞吉弟申吉也是诗名,悲壮苍凉,具有独特的风貌。 张贞天生旷工,一辈子不工作,带着儿子在辛南走吴越江淮,北游燕赵京蓟,广交名流雅士。 他的文案排奇斗艳,“伟岸成家”[⑤],诗意远扬,作为怡情获得田园清新的气息。
清代中期,诸城洞光鼐担任《四库全书》总阅官,与纪晓岚、翁方纲、朱圭等人主持文运30年,着有《省吾斋稿》、《省吾斋诗赋集》。 高密宪噩、宪暠、宪乔三兄弟特作诗,被称为“高密三李”,他们唱《王氏五子》(胶州王供料亭、王英叔、高密王蜀子、王希江、王子和)和诗赋,极盛,与“高密诗派”、著名文人袁枚
清代晚期,潍坊地区的文学名家如昌邑徐河清、潍县刘鸿翳、陈介祺,陈氏19岁“以诗文名在都下”,受到阮元的赞誉。 当时,以汉县十笏园为首要活动场所、以丁善宝祖孙三代为盟主的文学艺术活动延续了数十年。 汉县学者张昭潜、柯谕不应时、刘伦升、宋书升、孙萧田、徐坊及安丘王瑞麟、高密度傅丙鉴等是园中常客,他们十笏园的文事雅集、佳作翩翩,不仅影响着县、胶东,也影响着山东。
地方文学连绵被称为盛明清两代,世家林立,结社林立,诗词散曲,歌赋杂剧,蔚为壮观。 这不仅在山东省,即使在全国也很少见。 然后,流风余韵发展到今天。
(6)竖起金石学习考古学的桥梁
清代干嘉以来,上承汉宋经学、金石学余绪、金石考证之学复兴,潍坊地区青州、诸城、潍县三地风气尤为盛行。 益人李文藻、段松苓是国内着名的金石学家。 孙文楷继段氏之后,重视古玺印的收集和研究。 诸城刘嚕侄孙刘喜海一生致力于金、石、陶、玺和古钱的收集研究,当王锡棨、王绪祖、王维朴、李仁煜、李璐煜成名时。 安丘张贞、辛父子也反复研究金石,弘扬齐鲁印学。 王筠将经学、金石学和小学结合在一起,是清代研究《说文》的四大家之一。 县金石学家有郭伟积、郭启翼、陈介祺、高庆龄、高嘉钰、高鸿裁、郭莺、王石经等。 清季陈介祺异军突起凭借深厚的历史素养,以金石之学独有的慧眼,开拓了许多新的收藏和研究行业,称为“富藏精鉴、宗仰海内”。 1899年福山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独有的慧眼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人们熟悉的“龙骨”药材视为重要文物,带京师销售和王氏的是汉县古董商人范维清、范椿青。 在陈介祺的推动和影响下,潍坊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金石学走在全国前列,赢得了天下“金石学在山左”的公论,但山左以潍县为中心。
尤其可贵的是,潍坊地区的金石学家开始自觉收集文物、重视文物出土的综合新闻,迈出了以前流传的金石学向现代考古学转型的第一步,奠定了以前流传下来的金石学向现代考古学的桥梁,这在中国学术的飞速发展史上尤为突出 有清代,今潍坊地区出现了30名金石学家,这在国内也是特例,同时也波及到了流风所,建国前出现了新兴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和祁延霈。 无论是学术发展迅速,还是人才队伍的连接传承,潍坊地区都很典型。
不仅如此,潍坊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齐士族、金元时期的道教文化、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姓氏文化、书画艺术、近代茧丝绸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等也独具特色,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潍坊地区文化。
参考文献:
干隆《汉县志》
民国《维县志稿》
孙敬明着《潍坊古代文化通论》
赵兴涛主编《潍坊文化通览》
标题:“潍坊文化简史 非遗潍坊”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