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0字,读完约5分钟

原标题:“经济身份证”新出手(经济焦点)

核心阅读

央行22日宣布,目前征信系统的优化升级工作还在进行中,此次优化升级的重点是提高系统性能、优化信用报告的复印与展示、改进产品加工与服务方法、完善系统管理等。

新的信用报告增加了国籍新闻展示、联合借款新闻展示、五年还款记录新闻展示等,但尚未收集到个人水费、电价等公共事业的缴费新闻。

最近,市场上传言,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上线,将对个人信用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相关负责人22日表示,目前征信系统优化升级工作还在进行,没有确定的在线时间表。

升级后的信用报告在那些方面有所改善? 对个人的经济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增加联合借款新闻,更直接地展示连带还款责任

“征信系统的优化升级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此次征信系统优化升级的重点是提高系统性能、优化信用报告复印与展示、改进产品加工与服务方法、完善系统管理等,努力提高运行与服务效率,为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提供更好的征信服务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说。

据介绍,拟发布的新版信用报告与目前的信用报告版本相比,个人基本新闻中增加了国籍等新闻,信用新闻中增加了共同借款、个人为法人担保、法人为个人担保等新闻。 另外,新版信用报告的新闻更新频率将进一步提高,信用报告的展示方法也将部分优化。

对比市场上备受瞩目的联合借款新闻,王晓蕾表示,根据国际征信实践,联合借款新闻会在各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展示,金融机构在判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时将考虑联合借款新闻。 我国也需要在各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展示共同借款新闻,真实准确地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此前的征信报告中分别有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婚姻状况,但没有直接反映夫妻双方的共同贷款新闻。 此次新增联合借款新闻收集复印件,是以更直接的方式展示两人连带还款责任新闻。 ”王晓蕾表示,如果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的报告新闻,及时更新新闻,客观记录现实情况。

个人公共事业缴费新闻尚未收集,但将设计展示5年还款记录

据悉,此前,升级后的信用报告将设计水、电、电信等公用事业缴费新闻的展示风格,收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新闻。

央行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征信系统优化升级后,尚未采集到个人水费、电价等公用事业缴费新闻。 升格后的信用报告设计了水、电、电信等公用事业缴费新闻的展示形式,但在实际收集时,征信中心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协商,以数据源为单位经新闻主体授权同意后提交数据。 此外,征信中心只有在严格关闭数据质量,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切实入库数据采集,对外提供查询。

“征信系统的核心新闻是公司、个人和银行之间融资关系的数据。 ”。 该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征信中心还从2006年开始探索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先付费”公用事业缴费新闻。 其中包括个人电信的正常缴费和未付新闻,其中,未付新闻只收集了两个月以上的未付新闻。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我国还有4亿6千万自然人没有信用记录。 根据国际实践和全球趋势,公用事业“先付费”的缴费新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借款人的还款意愿,特别是信用记录较少的新闻主体,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

“公用事业的缴费数据适用于征信系统有两个问题。 另一方面,数据并不一定以本人的名义被正确记录。 例如,水电煤气的缴费可能是租户的缴费,而不是房主本人。 另一方面,数据仍有争议。 公共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不固定,可能导致客户负债或过期。 这场争论定义得不太准确。 ”这位负责人说。

升级后的数据报告还包括在设计中显示五年还款记录(包括还款状态、逾期金额)的更改。 现有个人信用报告显示2年正常还款记录和5年逾期还款记录,升级后信用报告将正常还款记录期从2年延长至5年,与逾期还款记录的保存期相同。 “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新闻主体的信用状况,帮助公共信用财富积累,促进融资的获得。” 这个负责人说。

保管好自己的“经济身份证”,不要轻易提供给其他商业机构

央行数据显示,自2006年上线以来,信用报告已成为反映公司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 目前,个人和公司征信系统已经采集了9.9亿自然人、2591.8万家和其他组织的新闻,分别访问机构3564家和3465家,年度咨询量分别达到17.6亿次和1.1亿次。

征信中心提醒个人保管好自己的“经济身份证”。 保管个人身份证,应当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用途,个人信用报告不得擅自作废,信用报告不得轻易提供给其他商业机构,在公共网络查询、留存信用报告后,应当及时删除。

目前,新闻主体有权每年免费获取两次本人信用报告。 征信中心通过网络、现场柜台、自助查询机等多种玩法提供查询服务。 征信系统正式对外服务以来,个人信用报告本人咨询量逐年上升,年咨询量达到9688.3万次。


标题:““经济身份证” 升级出新招 信用报告展示5年还款记录”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jj/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