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2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安居中国》表达人民的感情(评论家注意)。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居住地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党兴国矢志不渝的追求。
保障了住宅建设,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感情,展示了中国住宅制度的不断完善
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房子在家里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此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拍摄的专题片《安居中国》播出,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房子和房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住房改革特别是保障住房建设的历史,展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家实现居住目标的不懈努力。
在四川成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从政策上消除了户籍歧视。 在湖北武汉,过去数万人生活的最大棚户区,在棚户区改建后迎来了新生。 在安徽合肥,低收入者锁定低矮的旧房,走出狭窄的街道,进入明亮通透的公租房、廉租房。 砖一瓦、一门一窗、广厦万间、安心万家、保障房的建设不断满足着人们对房子的向往、对亲情的等待。 有住的地方,是庄严的约定,也是温情的关怀。
无数微观个人住房条件的改善,为中国住房改革,特别是保障房建设写下了最温暖的脚注。 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3平方米增加到年末的39平方米。 并且,国家启动了大规模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30万套,惠及1亿多住房困难群众。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居住地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党兴国矢志不渝的追求。
保障住房建设,展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写入“十二五”计划。 从年到年,国家每年发布棚户区改造专项文件的一年,中央提出三年改造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的目标……有中央顶层设计和各地各部门的严格落实,上下合力,稳定实现蓝图。 在柜员改革过程中,中央总揽全局,各部门相继出台财政补助、土地优先供给等一套政策,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合力攻势。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默娜·谢里夫衷心感叹,中国政府制定的住房保障政策、相关案例、建议,在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证。
保障住宅建设,表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感情。 在《安居中国》纪录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9月28日,习大大总书记来到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向陈玉芳家了解避难搬迁的部署情况。 在年的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 “主席这么忙,新年贺词中可以提到我。 这表明关心我们,关心天下人民。”陈玉芳朴素的感动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多次建房不是为了炒房子”“让全体人民住”“我们的城市不是高楼,不能是肮脏的棚户区”……这是大国领导人深切的担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追求共产党人民的幸福,
保障住房建设,展示中国住房制度的不断完善。 中国的住房制度,始终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坚持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调起来。 从1998年开始推进住宅的商品化、社会化,改变了中国人的居住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保障、兜底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近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公租房、廉租房合并轨道运行,实施精准保障。 共有产权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率先尝试探索的农村危房改造和“两不愁三保障”便利了扶贫搬迁工程,改变了大凉山这样贫困中贫困地区居住环境的外卖小哥、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群体,也和当地户籍人口一样,成为了住房保障的受益者……
家是最小的国家,国家成千上万。 有房子,就有安身之处。 有了房子,就会有稳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一个家庭居住的梦想,就是聚集在一个国家前进的力量上。
标题:“评论员注意:“安居中国”展现人民情怀”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fc/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