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6字,读完约3分钟
“常备风尘挂远鞍,二分火色一分圆。 7分很牢固,试着把南墙撞到北山。 ”。 诗人郭顺敏写下了“用铁棒加固”的四五百年历史。 这句七言绝句,说的是山东潍坊寿光市著名特色的面条小吃——杠铃头火了。
杠铃头火又称签名馄饨,俗称山东锅饼。 是起源于寿光市王高地区的特色,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面食。 这是白面火,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有金黄色的脆皮,金黄色的硬皮下隐藏着柔软的“心”,散发出诱人的面条香气。
点燃铁棒头的面很硬,手动不了,需要用木棍翻过来,因此得名。 最大的特色是又硬又香。 不喜欢的人咬咬牙,一口也不咬就怕不吃了。 喜欢的人,爱的疯狂,越嚼越香。
在寿光市王高地区制作杠铃烧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东汉的赵岐住在北海(即今寿光地区),靠卖年糕为生。 这是文案记载以来,较早处理烧饼(也就是今天的硬面烧)的例子。 可见,当时山东的烧饼已经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
清代民国时期的佳肴广泛使用这种面食,民国年间,王高村面厨王凤民曾在济南府开饭店做签名子馄饨。 食客赞不绝口,寿光国内也有“王高馒头、雅前饼”的称赞。 近代地方戏中县里的小贩也有“寿光一步,抬杠头”的说法。 那个很受欢迎。
真正的铁杆头在烧面的时候水很少,根据资料,一斤面,三两水。 面多水少,质地硬,用手揉很麻烦,所以加工这种火的工作室在墙上打了个洞,把胳膊粗的一根棍子插在墙上的洞里,用手压住一根,利用杠杆原理在砧板上揉面。
以前流传下来的铁棒大多是枣树棒,手臂粗,几尺长。 之所以选择枣树,是因为纹理大,不易折断。 用铁棍头揉面绝对是一项给力的工作,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工作室通常只有两个壮汉轮流上阵,才能应对局面。
因为面是硬的用火烤的,水分少,可以生吃,携带也方便,适合旅行。 以前用麻绳串起来,挂在马鞍和车旁边,吃起来很方便。 现在可以在寿光及其周边地区市场的街头买到这种食物。 虽然质量比以前流传的杠铃头火柔和,柴火的香气少了,但改良后的杠铃头火也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东三省,潍坊的铁杆头非常有名。 人们出远门,下到关东,中途拿着铁棒头吃。 有些是作为送给亲戚和朋友的礼物。 这个习俗持续到1980年代后半期。 今天的大甩卖依然是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
如今的铁杆头,远远超出了其实际内涵,形成了地域文化符号,代表着寿光人特有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潍坊人、山东人的性格:直来直去、大胆去干、不怕困难……都被称为“铁杆头”精神!
作者:任俊华
标题:“潍坊美食:杠子头火烧”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