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3字,读完约2分钟



这几十年来,大家都说,但不知道其来源。

“二百只红炉、三千打铜匠、九千刺绣女、十万台织机”

这个形容潍坊近代工业史的经典短语是谁最先提出的?

经过多年的调查,终于从《潍坊手工业十年》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该书于195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会的赵新三、王福兴编著。 赵新三当时是车间领导,第一写作是秘书王福兴。

年8月,笔者找到了王福兴的下落。 但是,老师于2009年9月去世。 先生的妻子,女儿还不知道这本书的事件。 笔者通过原二轻局局长杜世兴借了这本书,女儿王明娟很高兴,她到处问这本书在哪里卖,但还没有结果。 这本书只能全部复印,留作纪念。 杜局长介绍说:“王福兴同志是德才兼备的好同志。”

王福兴,1933年出生于昌乐乔官镇,1948年就职。 历任干部、工会主席等职。

王福兴虽然中学毕业了,但他良好的文化修养成了我市有名的“笔杆子”。

笔者查阅了维城区档案馆收藏、1933年出版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提及维县手工业繁华时作如下报告。

本县素号繁荣,工商双业,素有盛名。 胶济铁路开通后,工业尤为突兀,满天飞,一日千里。 ……织布业方兴未艾……钢铁厂十多家……其他火柴、面粉、压延布、漂染、烟草等逐年增加,其交易总额不超过300万元,还有方盛 ....... .我想说,“.......”

这个短语还没有被使用。 在征求潍坊博物馆孙敬明研究员意见后得出结论:“迄今为止,这个短语是这本书首先提出的。”

文史界的前辈刘秉信赞成这个论证。 他说,他也一直在寻找这个成语的来源。 他的调查结果最初在1988年出版的《潍坊工艺美术史》一书中被提及。 这将延迟20年

王福兴以他犀利的眼光,从民间广泛搜集、筛选演唱家乡手工业的熟语,经局领导同意,选定这四句民间熟语,组成短语,载入1959年出版的《潍坊手工业十年》,为家乡传世经典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开始编纂地方文史。 在形容潍坊工业史上,普遍使用的是“二百只红炉、三千打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台织机”的经典词语,正好代表了家乡近代工业的盛况。

大江东去,去者已继,乡贤的成就,吸取了许多教训。

今天,藉此纪念昌乐籍文化人王福兴先生。

王福兴生前和夫人王仲华拍了照片

王福兴夫人和女儿的照片(年照)

王福兴先生的手迹

女儿很珍惜父亲编的这本书(年影)

标题:““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台织布机”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