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55字,读完约12分钟

现在的位置:公务员之家>论文范文>社会艺术>艺术论文>正文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社会性别与科学性兼备的创造活动。 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还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拓展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重视处理社会诸多设计问题和需求,是以社会快速发展的诉求为目标的教育。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效性以满足社会现实诉求。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和用品的设计诉求逐渐加强,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在美术大学,而且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学校等普通大学也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据统计,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院校近100所,仅黑龙江省就在25所综合类院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院校近千所①。 年国家新建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也为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但是,随着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数量的增加,其庞大的招生规模和社会诉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各大学和社会面临的困境。 另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诉求的适应性问题也成为各高校在巨大的招生规模下,亟需思考和处理的问题。 因此,从根本上说,即必须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找到突破口。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大部分是按照以前流传下来的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开展教育,造成了美术教育难以摆脱教育体制、学科划分不清、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课程分为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部分,但这三部分自成体系,缺乏联系和贯通。 此外,负责造型基础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美术专业出身,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陷入了重临摹和技法固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综合创造性不强。 基于上述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不同角度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文案和做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做法,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非遗潍坊”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解体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育和设计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针对我国当前艺术设计领域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在领域快速发展的前景中,由文化创意产业带动,艺术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发生转化。 二是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设计训练与实践环节的顺利衔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成果文化和商业价值的转换。 这两个环节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互补、相互基础,共同构成了设计成果的社会价值转换平台。 对比上述两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 .着眼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文化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广阔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诉求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脱节。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重视文化市场诉求、以独特创意为动力的行业,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般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和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字娱乐、计算机软件开发、动漫制作、时尚和产品设计等领域的行业[1]。 这与艺术设计专业以创造性为核心、重视文化市场的领域特征相一致。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有力保障。 但是,目前国内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目标,还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市场接触。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一直在进行“大众化”教育,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缺乏对专业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拆解。 其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相同,不能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规则和优势。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入优秀的设计人才[2]。 另外,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整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设计人才。 对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从2005年到2005年,满足市场诉求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非常不足。 对比国家内容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脱节的现状,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 自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基于文化创意的经济快速发展模式,世界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的景象[3]。 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专业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学科建设趋于完善。 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专业。 世界著名的高等艺术设计学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拓性调整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设计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以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平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方向,设计专业和文化创意 以游戏产业为例,年美国著名高中有游戏专业的大学超过100所,日本、韩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这个专业。 韩国还设立了政府支援的百余家游戏专业研究机构。 以韩国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与雄厚的艺术设计人才资源和强大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非遗潍坊”

2 .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视角,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教育成果无法转化的问题。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后,如何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诉求的有机融合,是各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学生竞争力不足,独立从业能力不强,文化底蕴不深,缺乏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快速发展的后续能力。 这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减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因此,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为目标,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意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双向突破已迫在眉睫。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非遗潍坊”

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诉求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有助于教育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教育实践中的产业平台建设[4]。 具体措施包括:。

1、制定与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直接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诉求。 即在重视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的基础上,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各项目标的评价标准,用细分的评价指标规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也就是说,所有培养目标都将遵循相应的课程评价指标,突破“大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的瓶颈。

2、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诉求的创新教育方法。 对比教师理论知识比重过大、学生实践文案(特别是课外实践)过少的现状,结合“示范型”“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引入主题项目实践教学,加大课内外设计实践的比重。 在项目教学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对比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开始《文化主题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比实践项目来解体和凝聚文化内涵。

3 .构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理论培养模式和能力培养模式共同构建,实际课题研究、主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共同组成,建立与创意文化产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通过实际课题研究,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专题项目的实践,强调学生对专业有趣和快速发展方向的培养。 通过创新项目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潜力,在技能型训练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型转向的空间,开拓设计能力培养的弹性空间(见图3 )。

4、建立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以实验室为媒介,对外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招标,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接轨的设计项目的教育,辐射到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验室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诉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有限的研究实践项目和研究方向内自主选择,构建适合自己快速发展诉求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也可以综合快速发展多种学科知识。

四、例子和经验总结

本研究将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农艺设计的实验室依托于教学与实践的平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承担并完成了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国哈尔滨方正稻作博物馆展陈设计、马永顺纪念馆建筑与展陈设计、伊春铁力观光塔设计、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展陈改造设计5个项目。 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2007级1、2班,景观设计专业2008级1班、2009级1、2班、级1班,广告设计专业2008级1班,平面设计专业2009级2班部分学生(共28人),项目 学生随着整个项目的运营,经历了前期勘察→现场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效果图设计→现场施工等完善的设计过程。 根据实验室实际设计项目的操作,课程不限于教室,随着项目的进行,从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进入工地。 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亲身经历了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换过程。 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经验如下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非遗潍坊”

1 .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将教学文案分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课程理论教学部分通过理论与项目的相关考察、分析相结合,比较性、系统地探讨相关专业的文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创作、项目的创作,进行规律的设计创作培训。 实践教学部分,深化实践教学与具体项目实践的结合,加大课外在实践教学中的教育比重。 例如,将课程设置在工作场所、商场、工地、印刷厂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掌握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与学生学习、选择方向、自身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诉求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2 .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融入设计项目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对项目前期阶段文化背景的解体,以及总结阶段设计内涵的凝聚、概括和总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例如,通过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实践,学生对唐文化和我国东北地区分叉的渤海国229年文化兴衰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文化和设计形式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教育文案动态的快速发展和更新。 通过实验室实际项目教学,实现设计与社会诉求的联系,通过实际项目的具体操作,将该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动态和前沿新闻引入项目实践和教育。 体现了研究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创新性、设计实践的动态性,使设计追随实践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文案。 如上所述,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实现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整合,处理了教育环节与设计实践相脱离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室实际设计项目实践教学以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实践、教与科研相结合,将实际设计项目、科研项目成果作为教学文案的一部分,通过成果报告、讲座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 然后,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引入文化研讨会、文化主题形式的设计训练、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分解和凝聚文化内涵等,实现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而基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构建,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了转化,一方面开拓了艺术视野,另一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实现了艺术设计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快速发展的双赢。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只在一所大学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革,研究过程中的普遍经验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提炼和总结,在经验宣传上还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展开。

标题:“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非遗潍坊”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