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8字,读完约5分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促进全民居住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意义。
住房保障援助2亿困难大众日元“安居梦”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快速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令人兴奋的数据显示了中国住房保障工作的历史成果: 1994年至2007年,全国共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以上。 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截至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共计约7000万套。
通过住房保障事业,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改善了住房条件,提高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3.7倍。
“住房保障为取得这一成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
公租房是“兜风”保障,成为社会的安全网络、稳定器。 截至年底,有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在公租房,累计有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公租房租金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等销售型保障住房的建设,对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提取住房费用、改善住房供给结构发挥了重要意义。
截止到年底,通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等销售型保障性住房,未能购买到5000万人以上的商品住房,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镇低收入者有了合适的住房,实现了稳定居住。
棚户区可以有效改善难以改造这项“暖心工程”的群众住房条件。 截至年底,数亿居民“走出小屋进入大楼”,对提高人居环境、缓解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意义。
政策体系日益完整地为住房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
持续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和一系列有力的支持政策为住房保障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王微表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的。
从1998年开始,中国提出全面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为最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 此后几年,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施工面积和供应套数有了很大提高。
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处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廉租房制度为要点,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建立处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保障这一重大民生措施得到迅速推进。 为了处理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助、土地优先供给、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迅速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统筹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总的来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建立了上下联动、共同管理的从业机构,完善了财政、土地、金融和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
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全体人民居住
未来住房保障工作仍需要应对一点挑战: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城市公租房需要增加供给。 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立法,确定国家级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框架,为巩固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工作人员责任,规范保障房准入录用和退出提供法律依据。
对人口流入多、住房保障诉求大的大中城市,要督促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地快速发展共享产权住房,加快处理城镇低收入居民和符合条件的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
具体来说,保障低收入住房难家庭的实现,对中等以下收入住房难家庭在合理的轮候期内予以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积分群体、积分产业难职工实施精准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门诊
要指导人口流入量大、房价和租赁水平高的城市,从实际出发合理明确公租房快速发展目标和年度规划,切实增加公租房实物供给。 积极推行租赁补贴,满足多元化诉求。 加强公租房运营管理,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宣传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
在棚户区改造中,多次全力以赴、全力以赴,科学明确了年度棚户区改造任务。 严格掌握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重点改造老城区肮脏棚户区、国有工矿区、林区、垦区棚户区。
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住房保障事业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要克服困难,长期工作,推进住房保障这一利国利民的事实,不断处理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促进全民居住地的实现。
标题:“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我国住房保障成就综述”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fc/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