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5字,读完约4分钟
很多人不认真研究银行理财产品证书,相信推广的“高受益”,但产品拿到手后,实际收益并不像证书说的那么高。 那么,是理财证书在撒谎,还是我们自己的“段子”不高,无视了不容错过的新闻? 总之,我们最好多学点东西,一点一点地增长理财知识。 这样,我们就能分辨理财产品的优劣。
风险提示不能不看
任何理财产品,只要有利润,都一定有风险。 资产管理表中的“风险提示”经常被忽视。 理由很简单。 因为这些提示往往以更小的字体、更浅的颜色出现在证书不显眼的角落。
因此,在浏览证书时,请大致掌握以下内容。
可以从后面和前面认真读证书,看完后面再看前面。 风险提示大多出现在证书的最后。
先从浅字和深字看明字,再看黑体字。 亮字是故意淡化的,所以商家希望你不要太引人注目。
从小到大先看小,再看大。 在许多情况下,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被隐藏在小写的证书中。
不盲目相信“收益率”
多个投资者抱怨说:“推广的收益率为20%,但为什么拿到手的时候只有15%?” 这是因为资产管理表通常提到的只是“预期收益”。
所以,投资者在衡量证书的吸引力数字时,需要一些心思。
——预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追踪市场过去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达到“预期”的概率不高。
――观察理财表上的收益率是否为年化收益率。 例如,3个月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这并不意味着投资10万元,3个月后可以获得4000元的收益。 因为这个“4%”是12个月的收益率。 因此,即使得到了预期收益,投资者也只能得到1000元的收益。
――应计入投资币种造成的汇兑损失。 例如,投资于美国市场的d q ii产品,即使在理财单上实现了预期的利润,实际利润也会随着人民币可能性的提高而减少。
警惕晕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昏厥效应,现已广泛应用于理财单。 其中心思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只从局部出发,通过扩散获得整体印象。 因此,在资产管理表的主页上可以看到大字体。 投资3年,美元的年平均收益率为28%,澳元为33%。
这种营销手段利用了人们的认识心理——只看到他们认可或追求,而忽略了其他问题。 有些商家在产品证书显眼的地方写着“零手续费”“零管理费”等,但不显眼的地方要收费。
因此,浏览资产管理证明书时,会记忆万千。 请不要被晕机效果蒙蔽了眼睛。
遵循“白马非马”的逻辑命题
在研究理财表时,可以借用中国古代逻辑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来说。 本来这个逻辑命题探讨的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现在,同样的道理有助于避免认知误区:结构性存款不是存款,迷你债券也绝不是债券。
资产管理产品的供应商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一般给产品起大众化的名字。 使投资者更容易接受。二是一旦产品发生争议,合同副本将免责。 这是一些金融机构现在遵循的潜规则。
结构性存款是指银行基于向个人销售的普通外汇存款,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种期权),导致利率、汇率、指数等波动,或与某种实体的信用状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更高 很明显,这和我们所知道的“存款”有很大的区别,至少没有本金的安全感。
还有一个“双重存款”。 根据产品说明,一种与外汇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可以获得定期利息和期权费的收益。 也就是说,双息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和外汇期权。 很明显,该产品与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高于存款利息,但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征,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只看“双利存款”的存款,不考虑它的话,就回到了“白马是马”的逻辑老路。
标题:“看懂银行理财产品证明书 躲开四种“猫腻””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wffc/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