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4字,读完约3分钟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向贫困地区或农村户口的生源倾斜,清华发表了“自强计划”。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开了“校长直通车”来帮助贫困地区的生源“圆梦” 三大名校采取进一步的姿态,“掐”自己标榜教育公平兼顾 当然,即使在贫困地区招生,三大名校只有择优,设置的招生条件也一样,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人大这一点上,“家庭三代以内没有大学生的农村户口学生”,就浪费了。 任何制度或政策都被用于处理问题,为了涉及一定条件的矛盾,必须保证其定义能够涵盖这个矛盾的发生范围 从逻辑上说,那应该是充分的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人大的这个帮助贫困生的“圆梦计划”最不能接受的是“家庭三代以内没有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因为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三代”从孙子们开始算起,包括父母、祖父母、祖父母两个直系亲属 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不存在父母、祖父母、祖父母中一人是大学生,拥有贫困地区农村户口的现象吗? 存在的情况下,人大的这个政策有漏洞,为什么要排除这个可能性? 正因为家里有上过大学的人,他们的子孙失去了人大提供的这次所谓“平等”的机会吗? 如果 不存在,这个条件就完全不成立 明明没有这种情况,为什么要提呢? 除此之外,还有“家中三代内无大学生”的“三代”和直系血统之分。 直系血统可能只涉及六人,旁系血统多了,谁能保证自己亲属家里没有人考上大学? 所以这仍然是概念模糊的前提条件 有人认为笔者太抠字眼了,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一定符合人大的其他条件,被选中的可能性就小了。 虽然笔者并不担心,但科学的制度必然能保证人人公平合理 像三大大学一样有“成绩优秀”的条件,设立以下标准,所有人都努力,理论上每个人都会成为成绩优秀者,但如果“三代以内没有大学生”的事实成立,你怎么努力也消除不了。 为什么人大要写这本书? 笔者理解的意图是,人大为了保证被选中的学生一定是“贫困生”,那才是要勉强说明的 硬要说的话,三代都不是大学生贫困地区农村出身的学生,不是贫困生,未必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 我很担心名牌高中没有贫困生。但是,大学们按照正确的定义选择的贫困生,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吗? 我们还是担心,如果我们在意身份这个东西“不纯粹”,那就不是“纯粹”,而是因为“身份”这个东西可操作的空间太大了。 所以,这又是另一个极端 所谓教育公平,只不过是在这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动荡中,永远无法取得平衡 / h// h// h /

标题:“教育公平莫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地址:http://www.water-quality.cn/xwzx/8357.html